铭记历史 笃学报国
孙博
今天是2015年9月1日,距离我国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还有1天,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向中国投降已经过去了70年零16天。
就在2014年7月7日,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首次提出“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、珍视和平、开创未来”16字精神。
所以,作为一个四川人,我们必须铭记下面这段历史。
八年抗战,四川人出兵最多。340万巴蜀青年踏上战。笔比5个新兵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。他们转战7万里,伤亡、失踪了64.6万人。四川人参战人数之多,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。
八年抗战,四川人出钱最多。买国债,搞募捐,支出金额占全国30%以上。从1941年到1945年,四川征收粮食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。有些地方的农民饿得奄奄一息,靠吃“观音土”充饥,也要想尽办法,绝不拖欠半点“公粮”。
八年抗战,四川人出力最多。抢修了通往陕西,湖南,云南,贵州4省的公路干线,守住了交通命脉;接纳48所大学,保住了文明的火种;迁建工厂700多家,新建扩建空军基地33处,输送了抗战的血液。
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个四川人而骄傲,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先人而自豪。
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铭记历史?铭记历史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理性爱国,实干兴邦。
我们纪念抗战,绝不是像愤青一样走上街头,高呼“保卫钓鱼岛,抵制日本货”,靠砸烂日本车来爱国。爱国需要理智和冷静。
我们纪念抗战,不需要电视里充斥着自欺欺人的抗日神剧,靠“手撕鬼子”来爱国。这种战争游戏化,历史娱乐化的爱国方式恰恰是在歪曲历史。爱国需要真实。
我们纪念抗战,是不希望看到年轻人迷恋日本动画片,不希望看到中国人只愿意买日本的照相机;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有崇洋媚外的心态,也有技不如人的无奈。爱国需要自信和务实。
作为学生,纪念抗战的最好方式就是刻苦学习,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中国不缺乏高喊口号的爱国者,缺乏的是像两弹功勋,核武器专家邓稼先那样,隐姓埋名搞科研,一心一意干事业的爱国者。
中国不缺乏痛骂敌人的爱国者,缺乏的是像航天工业奠基人,导弹之父钱学森那样,历经磨难逃离美国,白手起家建立现代国防的爱国者。
同学们,少年强则国强,你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就是将来可以保家卫国的武器。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。所以,不要荒废学业,不要空怀抱负,要把一腔爱国激情转化为学习动力。今天的你们可能就是明天的邓稼先和钱学森。
若能如此,那些抗战将士的鲜血就不会白流,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延续华夏民族的辉煌,屹立世界东方。